close

(錯誤更正訊息在文末)

如果有關注今年的金馬奇幻影展,那一定會知道本片的導演班偉特利。在他的首部作品《不良之家》便能看到暴力、幽默、反映人性等特色,每個角色個性鮮明,劇情發展難以預料,一個小殺機到後來都如滾雪球般一發不可收拾。他的作品風格很奇特,辨識度極高,內容如同是寫給現實世界的寓言,並添加許多奇幻元素,不乏耐人尋味的小細節,從獨立製作過渡到《摩天樓》與大明星合作,顯露出進入大眾市場的野心,《不良之家》的小房子如今已成了先進華麗的摩天樓。

改編自同名小說,故事背景設在英國70年代,但畫面裡的景象放在現代也不違和,除了裡頭老舊的電視機與汽車款式。

角色群除了最大亮點的湯姆希德斯頓、《蝙蝠俠對超人:正義曙光》裡的傑瑞米艾恩斯,還有之前班偉特利作品的演員,出現的時間較短算是影迷們的彩蛋吧。

人物眾多,是好事也是壞事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,不單單只是服裝、階級上的區別,一舉手一投足都表現出獨有的個性,不管是正經八百,抑或是神經質。例如主角萊恩剛搬進大樓時,不願意整理行李,卻把湯匙擺得很整齊。演員發揮演技各司其職,但在有限的時間與劇情編排下,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鏡頭去發揮自己的角色,導致最後某些人物變得累贅或被忽略,當他們再次出現時,我已經想不起他們的特質或出現的目的。

故事走向到中間也變得疲弱,前半段重視萊恩與住戶們的互動,中間大樓的秩序開始破壞,用了重複鏡頭的剪輯,表現出時間的流逝與逐漸崩潰的人們,但起承轉合的轉沒有說服我。在之前的段落裡開始埋下炸彈,不斷鋪陳下層民眾的高壓情緒,上層同時也逐漸崩壞,但因著要同時敘述兩大派的意見,還要看萊恩表現出身心分離,動機的部分就弱化了。上層階級的死亡也沒有多加詳述,食糧的短缺以及貧窮的擴大,讓人不禁想吐槽為什麼不走出去就好,這也是極大的諷刺所在,因為摩天樓就是社會階級制度,就算走出去也是逃不了的,如同設計師的設計理念,大家都逃不出手掌心。

萊恩的感情部分與心路曲折,我認為沒有表現得很精采,反倒是下層的Richard Wilder(路克伊凡斯 飾演)略勝一籌。中間想表現出人性的黑暗與貪婪,又要表現出階級制度、社會經濟,還有中產階級的游移不定,更有孩子的觀點與心理學,瘋狂看似混和了一切,同樣的也讓故事更混亂,後半段變得沒有條理,甚至節奏緩慢,觀點抽離萊恩不斷在上層和下層游移,角色又多,主角變得不重要而且多餘。因為班偉特利的極端對立,反而讓灰色地帶的中產階級沒有更多討論空間,他的作品中,這可能是最失控、難以收回的。

萊恩醫生始終穿著套裝,下層人民穿著簡約服飾,上層穿得華麗。辦的派對更有各的風格,走廊、家具、擺設,美術做得盡善盡美。這次的大製作不僅反映在明星上,連布景也是主要角色,上層擺著博物館畫作,下層階級的房間裡擺著切格瓦拉畫像,擺明反帝國主義、闡揚共產思想,有趣的是切格瓦拉也是醫生,某方面也呼應著萊恩,但劇中沒有更多延伸。多個鏡頭裡更運用鏡子的效果,尤其是電梯,通常都是萊恩在裡頭,照出多個面向的他,令人難以捉摸的神經、風流以及黑暗。從片中刻意提及的弗洛伊德來看,或許可以觸及更深一層的精神分析,而不單是本我、自我、超我。

運用燈光刻意營造出氛圍,不只是場景顏色與明暗,更運用在角色情緒上,畫面很少是以前班偉特利的寫實,很多都有精心設計。在《英倫夢田》裡迷幻的段落使用許多特效,但在本片換成將畫面拚湊在一起,玩的是剪接,沒有太前衛的作風,重點多在場面調度。

摩天樓最上層秉持著資本主義,下層秉持著共產,萊恩醫生是在尷尬處的中產,那介於黑與白之間的灰色非常適合他。

切格瓦拉的畫像顯示下層革命的決心,女人看著電視華而不實的愛情通俗劇,更顯示經濟低迷,需要情緒出口的現象。上層擁有派對、飲酒作樂,但也顯現出空虛無聊。女性在片中僅是提供娛樂與生產,嚴重大男人主義。性更不是建立在愛上,是發洩、滿足生理需求與征服的快感。

摩天樓建造者想看看階級制度融合後,是否能夠並存,但如同崩壞後,大家仍穿著象徵地位的服飾,階級是根深蒂固無法改變的。建築物裡的自給自足更讓我想到中古世紀的莊園制度,嚴密的封建制讓下層無法翻身,經濟更是倒退如大樓秩序崩壞。最後大家找回一個平衡,讓我意外的是,極左極右派的象徵死亡、中產與女性的勝利以及象徵的新生。新生誕生後上層與下層有了無私的互動,這或許才是片中的烏托邦,依舊是資本主義下的制度,但換成女性宰制,大家回歸原本的秩序卻沒有剝削,電的出現象徵了社會又開始進步,一切將重新開始。

片中上下層的融合最典型的就是情婦的角色,他的小孩便是代表新制度成功,階級對立弱化,革命後和平的勝利。孕婦出生下層,與中產階級有染,最後被上層幫助、接納也是相同的道理。總結來說就是誕生一個階級存在卻不對立的世界。

有趣的是,裡頭幾乎都是白人,似乎沒有要擴及其他種族的議題。

我沒有很喜歡這部電影,因為中間劇情疲弱鬆散,角色太多,萊恩這個人物有皮肉卻沒靈魂。班偉特利的嘗試讓風格更加華麗,故事也更複雜,若節奏與敘事可以掌握得更好,往後的作品一定會更加有可看性,很期待他下次的作品。

 

*注意*

我之前在文中表示本片背景設在70年代柴契爾夫人掌權時,這是一個極度荒謬的錯誤。

柴契爾夫人在1979年才成為首相(維基連結)!本片的原著(維基連結)是作者J·G·巴拉德(James Graham "J. G." Ballard)在1975年撰寫的,看了網友的回覆、影評以及資料後清楚了解到文中的相關資訊有誤,謝謝網友指正!非常抱歉帶給讀者錯誤的訊息!

 

我的評分:70/100

爛番茄:73/100%

IMDB:6.5/10

Metascore:62/100

 

(圖片來源:影劇圈圈)

arrow
arrow

    塑膠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